36岁唐尚珺: 我很后悔, 放弃了16年中国政法、19年重大、22年交大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3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

十六次高考的迷与思:教育公平与人生选择的双重考题

抽屉里,三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微微发黄,唐尚珺的目光越过它们,望向窗外。十六次高考经历沉淀下的不仅是分数,还有一个关于孝道、执着与教育体制的复杂故事。

“如果时间能够倒流,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、2019年重庆大学、2022年上海交大,这三个节点,我都会选择入学。”2024年6月,历经15次复读的唐尚珺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说道。

这个来自广西防城港偏远山村的考生,曾经只怀着一个简单的梦想——通过高考改变命运。却没想到,这条高考路他一走就是十六年。

一、艰辛跋涉,漫长高考路

唐尚珺的高考故事始于2009年。那年他首次参加高考,只考了372分,刚够专科线。出于不甘心,他选择了复读,从此踏上了一条意想不到的漫长征程。

年复一年,他的成绩稳步提高:2011年475分,2012年505分,2013年537分,2014年573分。2016年,他考出了625分的好成绩,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。

然而,命运却在这时和他开了一个玩笑。

二、孝心抉择,放弃政法大学

2016年,唐尚珺的父亲身患癌症,急需医疗费。正在此时,平果市某中学向唐尚珺抛出橄榄枝:如果他愿意放弃中国政法大学前来复读,将获得10万元奖金。

面对病榻上的父亲和难得的入学机会,唐尚珺陷入了两难境地。最终,孝心占了上风。他放弃了政法大学,选择复读以获得那笔可以缓解父亲治疗压力的奖金。

“想到病床上的父亲,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”

遗憾的是,这笔奖金未能挽救父亲的生命。两年后,父亲病情恶化去世。

三、屡次放弃,执念与现实碰撞

即使遭遇父亲离世的打击,唐尚珺的高考之路仍在继续。

2019年,他考出646分的高分,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,但他再次选择了放弃。

2022年,他第14次参加高考,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录取。然而又因为专业不合适,他仍然没有去报到。

四、复读减分,公平之争

唐尚珺的经历经媒体报道后,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。有网友建议:“复读生高考得分应该实行阶梯减分制度,比如复读一年减20分,第二次减40分。这样才能体现真实的水平,体现与应届生相比较的公平。”

事实上,关于复读生减分的政策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。根据各地规定,复读生可能面临10-30分的减分处罚。还有地区规定首次复读扣30分,第二次扣60分。

此外复读生还面临其他限制:公立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;军校、警校及部分特殊计划仅招收应届生;部分高校对复读生设置更高录取分数线。

五、多重角度,解读漫长复读路

唐尚珺的经历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,在于其背后涉及的多重教育问题。

从个人角度看,唐尚解释自己坚持复读的原因一开始是因为考得不好,“至少上个二本”。后来成绩提高,考得好时就觉得有希望,再复读应该还能考得更好。

从教育公平角度看,复读生问题确实值得关注。据统计2021年参加高考人数达到了1078万,其中有200万复读生。如此大规模的复读生群体对应届生确实可能造成不小压力。

从经济角度看,复读已经成为一项产业。公立学校禁收复读生后,学生需选择民办机构,年均费用达3万-10万元。高额奖金成为一些优秀复读生的诱惑,这也是唐尚珺2016年选择放弃政法大学的原因之一。

六、幡然醒悟,人生新篇章

2024年,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,考了600多分。6月25日,他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,自己已经不再执着于清华北大,现在的目标是师范类院校。

衡水中学已经提前表态,唐尚珺在师范大学毕业后,可以回到衡水中学任教。历经15年复读生涯,35岁的唐尚珺终于要成为一名大学新生了。

回顾这段非凡的高考之路,唐尚珺坦言:“假如当时有人在我高考时引导一下,告诉我高考之后还能考研,不是一考定终身就好了。”

七、反思与启示,教育本质何在

唐尚珺的故事折射出我国高考制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。一方面,它展示了高考作为社会流动渠道的重要性;另一方面,也暴露了“一考定终身”思维模式的局限性。

教育专家指出,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成才路径,而非单一的高考独木桥。考研、职业教育、终身学习等都应该是人才成长的途径。

而对于复读生政策的调整,旨在减少复读生对应届生升学名额的挤压,避免教育资源浪费,促使学生重视首次高考机会。但这些政策也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。

如今,唐尚珺的微博简介仍写着“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”。

但他的目光已转向师范院校。衡水中学向他抛出橄榄枝——毕业后可回校任教。

那个曾经背负着孝心与执念的少年,如今在人生的第35个秋天,终于准备走出漫长的复读时代,迈向讲台。




Powered by bob体彩官网客服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